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国家粮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五年来,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公斤以上。记者 刘辉 国家新办近日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成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刘焕新表示,“十四五”期间,各地有关部门积极践行粮食安全新理念,大力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定不移推进粮食安全工作。粮食产储销协调保障。粮食分配各项改革发展任务进展符合预期,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五年来,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公斤以上,预计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公斤新水平。人均粮食占有比例比“十三五”末增加25公斤,达到500公斤,超过人均粮食安全线。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公斤。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库存充足、市场稳定,中国就业将更加稳定、更好。报告称,“十四五”期间,日本有能力确保粮食分配明显改善。全国粮食标准仓库完好仓储能力超过7.3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随着优质粮食工程全面实施,产业强、供给优,2024年国内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将突破4万亿元,特色产业群、知名品牌、优质产品将陆续诞生。粮食应急支持系统日益健全,在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和应对现实挑战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国家粮食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表示,近年来,流通减损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粮食储存减损体系完善、粮食储运减损更加高效等方面。有效储存粮食,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利用粮食资源,强化储存氛围。他说,并减少粮食损失。研究测算,近三年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的年均损失约占粮食年产量的2%左右。农民储粮在储存过程中的损失率约为3%,比10年前减少了5个百分点。粮库粮食储存周期内的总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在运输环节,运输损耗率已降低至0.8度。加工环节,粮食加工损失率降低至0.8%。 “十四五”期间,粮食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不断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收储、销售、发运工作有效落实。据介绍,2021年以来,粮食领域共制修订国家标准100余项、行业标准50余项,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强化质检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垂直协调、响应及时、信息无缝衔接的质检监控网络主题。 “十四五”期间,粮食管理和储存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粮食流通进入全面法制化管理和电算化进程。监管迈上新台阶。刘焕新表示,粮食立法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成为我国粮食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清理整顿粮食流通管理规定实施的。大量地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相继出台。食品安全立法不断完善。谷物监测和法律应用。严肃查处粮食违法案件,保持高压态势,组织开展了粮食流通“铁拳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加快建立新型监管模式。建立粮食购销储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政府储粮监管全部电子化,将“民防”+“技防”有机结合,用“穿透式监管”保护和管理“大国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