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成为影响许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然而,不少老年人在骨骼健康管理方面存在认知误区,导致钙质补充不足,甚至骨骼承受的压力增加。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不少医学专家建议,中老年人应避免三大误区,调整生活方式,科学学习如何保护骨骼。误区一:如果没有骨折,“就没有问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受损,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易感性增加。在国际上它也被称为“沉默的疾病”。根据根据全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日本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32.1%,男性6.0%。 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2.0%,其中女性51.6%,男性10.7%。北京医院骨科副院长王强表示,50岁以后低骨量、骨质疏松患病率增加,与性激素水平随年龄增长下降密切相关。很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并没有任何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腰痛、身材矮小、驼背等症状。 “中老年人的骨头不痛不痒,不骨折,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健康的。”王强表示,骨质疏松症患者一旦受到外伤,就更容易发生骨折,容易造成或导致骨折。奥森各种并发症。临床上,老年患者因轻微跌倒而发生髋部骨折的情况很常见。误区二:摄入的钙越多,骨骼就会变得越硬。 “为什么我每天喝骨头汤、吃钙片,还是会骨质疏松?” 68岁的王先生体检发现自己骨密度低,他很困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兼常务副院长孙浩林表示,骨汤补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然而,汤中的钙含量仍然很低,而且汤中的脂肪和嘌呤会增加代谢负荷,增加肥胖和痛风的风险。服用钙片并不一定越多越好。钙摄入过多会干扰锌、铁等矿物质的吸收,引起便秘、水肿、出汗、失水等症状。f 食欲不振和恶心。严重时可引起高钙血症、肾结石、血管钙化,甚至肾衰竭。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表示,中年人和50岁以上老年人每日钙的推荐摄入量为1000毫克。有骨质疏松病史或正在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可能影响钙吸收的药物的人,可以在医生的监督下适度增加每日钙的摄入量。edic。 “适度运动和补充蛋白质对于骨骼健康非常重要。”于康说,维生素 D 和维生素 K2 等微量元素也有帮助。第一种可以通过日光浴和服用维生素D制剂来补充,而第二种主要存在于发酵食品中,有助于将钙从血液“输送”到骨骼。此外,牛奶、乳制品、豆类食品都是补钙的“好帮手”。名词浓咖啡和碳酸饮料会增加钙的流失,应适当减少。草酸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吃菠菜、茭白等草酸含量高的食物时,应先焯一下再吃。误区三:骨质疏松症,对老年人的科学研究表明,人体骨骼的矿物质含量在30岁左右达到最大骨量,然后逐渐减少。峰值骨量越高,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病越晚且程度越轻。 “骨质疏松症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岳雷表示,年轻时骨骼的状况对老年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从年轻时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改善骨骼健康。不少专家建议,儿童青少年需要摄入足够的钙质,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激发良好的身体素质。e 增长。成年人应该好好保养自己的骨骼,以增加其强度和硬度。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孕妇和育龄妇女应特别注意膳食补充钙和维生素D。50岁以上的人,特别是绝经后妇女和65岁以上的男性,应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必要时在医生的监督下接受药物治疗。近年来,日本公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其中将“强化骨骼和肌肉系统”、“延缓肌肉无力和骨质疏松”作为老年人健康促进行动。国家基本卫生规划中老年人健康管理相关内容包括骨质疏松症的预防等。国家卫生健康委《公众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国家卫计委表示,增加骨质疏松健康知识……“健康素养对于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我们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继续深化科普传播,让更多老年人拥有健康骨骼,共享健康中国。
(点评人:王云海)
避免误会,别让骨头在默默“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成为影响许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表示,中年人和50岁以上老年人每日钙的推荐摄入量为1000毫克。有骨质疏松病史或正在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可能影响钙吸收的药物的人可以适度增加每天在医生的监督下摄入钙。
【细节】
深秋的寒意正浓。医生警告谨防“情绪感冒”
医生警告,必须科学区分秋季情绪波动。跌倒时暂时感到悲伤是正常的身体和情绪反应。但如果症状持续数天,影响生活,就应该关注精神疾病的预警信号,及时干预。失眠、早醒或困倦、食欲或体重突然变化以及神秘、无法解释的头痛或背痛都是精神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徐学兵表示,即使自我调节,情绪问题仍然存在。如果病情没有好转,不要强迫自己应对,应寻求心理咨询。
【细节】
中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并影响年轻人
避免中风并记住以下 5 个提示。根据常规知识,高危人群中风的人群是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然而,近年来临床数据显示,20岁至40岁的年轻人中脑卒中患者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除了椎动脉夹层,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雷区。如果您有马凡氏综合症、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或动脉夹层等胶原蛋白疾病家族史,那么您的血管壁本质上比普通人更脆弱……
【细节】